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苏轼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记录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漫步于承天寺时的心境。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回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理解
1. 背景解析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那个孤独而艰难的时期,他并没有沉沦,而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2. 重点词语
- “欣然起行”: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的喜悦。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并非指懒散之人,而是指那些能够放下世俗纷扰、享受当下的人。
3. 思想情感
文章通过对月光、竹柏等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尽管身处困境,但苏轼依旧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4. 写作手法
- 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使文章既具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意味。
- 对比衬托:通过描写月光下的庭院景象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拓展思考
1. 如果你也遇到类似苏轼这样的处境,你会如何面对?
2. 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练习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欣然起行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 结合上下文,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艺术效果。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练习,相信同学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还能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苏轼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