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脚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种葫芦的人因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错失收获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情感,本课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但对于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道理领悟可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情境创设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如“自言自语”“盯着”等的意思及其运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种葫芦人的心态变化,体会事物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种子模型、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幅画满绿色藤蔓和可爱小葫芦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多美啊!可是有一天,这些葫芦却全部枯萎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
(二)复习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
(三)精读感悟
1. 品读关键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部分:“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吗?”并结合图片讲解叶子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 角色扮演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段对话进行表演,模拟种葫芦人的言行举止,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讨论交流
提问:“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强调事物间的联系性。
(四)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生长的小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从播种到结果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观察一种植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它的变化。
(五)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种葫芦人的故事,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有所收获。希望大家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哦!”
七、板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 |
|---------------|
| 叶子——虫子 |
| 果实——叶子 |
| 劳动——成果 |
八、反思评价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加强,今后应更加注重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进度。
以上即为《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脚本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