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题为《十五夜望月》,描述了诗人于中秋之夜对月怀人的深切情感。整首诗意境幽远,语言简洁,却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哲理。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庭院景象。月光洒在庭院中,如同铺上一层薄霜,显得格外清冷。树上的乌鸦栖息其中,更增添了夜晚的寂静与神秘感。这一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宁静的氛围。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冷露悄然落下,沾湿了桂花,使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里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桂花作为中秋节的象征,更增添了一份思乡之情。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将视野从庭院扩大到整个世界。在这美好的月色之下,所有人都在仰望明月,寄托自己的思念与期盼。这一句既表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也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则点明了主题。面对这轮明月,人们都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但究竟这份秋思会落在谁家呢?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无论是“地白树栖鸦”的画面感,还是“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刻寓意,都让人回味无穷。
总结: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众多中秋题材的诗歌中独树一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团圆与离别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