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学记》篇是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教育论著之一。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解:
“发虑宪”,即制定政策时要深思熟虑;“求善良”,指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品德;“謏闻”,小有名声;“动众”,使民众行动起来;“就贤体远”,接近贤人并体恤远方的人;“化民”,教化百姓;“成俗”,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译文:
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周全,寻求善良之人,这样可以赢得一定的声誉,但不足以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亲近贤能之士,体恤偏远地区的人民,这样能够激发大众的热情,却未必能彻底改变民众的习俗。如果想要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那必定要通过教育才行。
这段文字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仅靠政策或个人魅力无法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唯有通过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风民俗,塑造理想的社会秩序。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