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语文
- 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
- 作者:昌耀
-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把握诗中“我”的形象与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理解“我”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 探讨诗歌所传达的生命哲思。
- 教学难点:
- 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深沉。
- 理解“峨日朵雪峰”这一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引导:
“你是否曾在高处仰望过一座雪山?那一刻,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对自然与个体关系的思考。
背景介绍:
昌耀是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高原、自然为背景,风格雄浑、凝重。《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他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孤独与坚定。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把握。
问题引导:
- 诗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意象?
- “我”在这些意象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意象分析:
1. 峨日朵雪峰:
- 象征崇高、神秘、不可企及的力量。
- 是“我”仰望的对象,也代表生命中难以跨越的高峰。
2. 石阶、裂缝、岩石:
- 表现攀登的艰难与孤独。
- “我”在攀登中不断前行,虽有疲惫却从未放弃。
3. 太阳、风、雪:
- 增强画面感与氛围,体现自然的冷峻与无情。
- 同时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情感解读:
- “我”是一个孤独而坚定的攀登者,面对自然的压迫,依然选择坚持。
- 诗歌表现出一种“虽败犹荣”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尊严与力量。
语言赏析:
- 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如“我紧贴着山壁”,“我的指关节僵硬如铁”。
- 多用比喻与拟人手法,增强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四)拓展延伸(5分钟)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坚持?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攀登”与“坚持”的理解。
推荐阅读:
- 昌耀其他诗作,如《斯人》《荒原》等。
- 其他描写自然与人生的现代诗,如艾青的《光的赞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
- 本诗通过“我”在雪峰之侧的攀登,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不屈。
- 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与思想深度。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理解。
2. 从诗中选取一句最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或改写,并说明理由。
六、教学反思(可选)
-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但在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 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需更深入,建议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训练。
结语: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对话。愿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壮美,在文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