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积累是培养孩子语言感知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部编版教材中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积累古诗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本部分内容涵盖了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的古诗篇目,并附有详细的注释与翻译,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
一、《独坐敬亭山》——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 独坐: 独自一人坐在那里。
- 敬亭山: 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
- 众鸟: 许多鸟。
- 高飞尽: 都飞走了。
- 孤云: 一片孤独的云。
- 独去闲: 自由自在地飘走。
- 相看: 相互看着。
- 两不厌: 互相都不感到厌烦。
译文:
许多鸟儿都飞远了,只有一片云独自悠闲地飘走。我与敬亭山相互对望,彼此都不觉得厌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面对敬亭山时的宁静心境。通过“众鸟高飞尽”与“孤云独去闲”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而“相看两不厌”则将自然景物拟人化,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契合。
二、《望洞庭》——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 湖光: 湖水的光彩。
- 秋月: 秋天的月亮。
- 两相和: 相互和谐、融合。
- 潭面: 洞庭湖的水面。
- 无风: 没有风。
- 镜未磨: 像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一样模糊。
- 遥望: 远远望去。
- 山水翠: 山和水都显得青翠欲滴。
- 白银盘: 比喻洞庭湖像一个白色的盘子。
- 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状像一只青色的田螺。
译文:
湖水的光辉与秋天的明月交相辉映,平静的湖面如同未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青翠欲滴,仿佛是银盘中的一颗青螺。
赏析: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的静谧美景。诗人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湖中的君山,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三、《忆江南》——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 忆江南: 是词牌名,作者回忆江南的美好景色。
- 好: 美好。
- 风景: 风景。
- 旧曾谙: 曾经熟悉。
- 江花: 江边的花。
- 红胜火: 红得比火还要鲜艳。
- 春来: 春天到来的时候。
- 绿如蓝: 绿得像蓝草一样。
- 能不忆江南: 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
译文:
江南真美啊,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十分熟悉。太阳升起时,江边的花儿红得像火一样;春天来临时,江水碧绿如蓝。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眷恋。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色彩鲜明,意境优美,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四、《乡村四月》——翁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 山原: 山坡和平原。
- 白满川: 白色的水面上泛着光。
- 子规: 杜鹃鸟。
- 雨如烟: 雨丝细密,像轻烟一样。
- 乡村: 农村。
- 四月: 夏季的开始。
- 闲人少: 没有空闲的人。
- 才了: 刚刚做完。
- 蚕桑: 养蚕和采桑叶。
- 插田: 插秧。
译文:
青山绿水覆盖了田野和河流,杜鹃鸟的叫声中,细雨如烟般洒落。四月的乡村很少有人闲着,刚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农村四月繁忙的景象,表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语言质朴,画面感强,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结语:
“日积月累”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与情感的沉淀。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古诗,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积累,勤于思考,让古诗之美在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