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其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张古代石拱桥的图片作为引子,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桥是怎么建造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用石头砌成的”,有的说“看起来很坚固”。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国石拱桥》,它将带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石拱桥?
2. 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桥的?
3. 文中有哪些重要的数据和例子?
各小组积极发言,气氛活跃。教师适时总结,指出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详细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构造和工艺。
三、精读分析(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例如,在讲到赵州桥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提到的“桥长五十多米”、“桥面平坦”等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强调说明文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也可以蕴含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出示几幅现代桥梁的图片,提问:“现代桥梁和古代石拱桥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桥?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认为现代桥更美观,有的觉得古代桥更有历史感。
教师鼓励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提出:“我们不仅要欣赏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某座桥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互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在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凑,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可适当调整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入参与。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写作特点
1. 结构清晰:总—分—总
2. 语言准确:列数字、举例子
3. 情感真挚:赞美古人智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