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化的量”这一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量,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和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 理解“变化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能够辨别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固定的。
三、教学难点:
- 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变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含图片、视频等);
- 生活实例素材(如温度变化、身高增长、购物金额等);
- 学生练习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天早上起床时,天气会不一样?有的时候很冷,有的时候很热。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温度”是一个变化的量。接着出示几张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变化因素,引出“变化的量”这一主题。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结合课件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一个小朋友的身高随年龄的增长;
- 买水果时,价格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
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有些量在不断变化,有些量则保持不变。教师总结:“像温度、身高、价格这样的量,我们称之为‘变化的量’;而像人的出生年份、所在城市等,则是固定不变的。”
3. 探究活动(15分钟)
活动一:观察与记录
教师分发表格,要求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里的某个现象(如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书包重量随物品增减的变化等),并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数据。
活动二: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记录的数据,找出其中哪些是变化的量,哪些是不变的量,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判断题,如:
- 一个人的年龄是变化的量吗?(是)
- 一本书的页数是变化的量吗?(不是)
-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变化的量吗?(是)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变化的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变量关系。
6. 布置作业(2分钟)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一个现象(如水位变化、电表读数等),写出其中哪些是变化的量,并尝试用一句话描述其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
```
变化的量
什么是变化的量?
→ 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量
常见的变化的量:
- 温度
- 身高
- 价格
- 时间
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
- 变化:随时间/条件改变
- 不变:固定不变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课堂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较高。部分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多设计一些类比和对比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变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