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小鱼吐泡泡》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观察小鱼的外形特征,了解“泡泡”的形状和颜色。
2. 技能目标:学习用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表现小鱼的身体和泡泡,并尝试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涂色。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 教具:小鱼图片、泡泡图片、彩色卡纸、水彩笔、蜡笔、调色盘、水粉颜料、海绵印章等。
- 环境布置:教室墙面展示海洋主题画作,营造轻松愉快的美术氛围。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小鱼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鱼吗?它们在水里干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小鱼游动的样子,引出“泡泡”这一主题。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带领幼儿模仿小鱼游动的动作,感受水中的节奏感。
2. 观察与讨论(8分钟)
教师展示小鱼吐泡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鱼的外形和泡泡的形状。
提问:“小鱼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又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示范与讲解(7分钟)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示范如何画小鱼和泡泡:
- 先画一个椭圆形作为小鱼的身体;
- 再画一个或多个圆圈表示泡泡;
- 最后给小鱼和泡泡涂上颜色,可以是蓝色、绿色、黄色等。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
4. 幼儿操作(15分钟)
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保持桌面整洁,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画的小鱼和泡泡的故事。
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四、活动延伸:
- 在美工区投放更多海洋主题的材料,供幼儿继续创作。
- 结合科学活动,了解小鱼的生活习性,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五、活动反思:
本次美术活动以“小鱼吐泡泡”为主题,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能较好地掌握画小鱼和泡泡的基本方法。但也有个别幼儿在涂色时不够专注,颜色搭配不够协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此外,在组织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个别差异,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可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如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感知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