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介之推不言禄》是出自《左传》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之推在功成身退后,不求封赏、隐居山林的故事。这篇文章常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型篇目。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与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原文:
>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
>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民皆归晋,而吾何以得禄?……”
>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 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吾不言,则人莫我知也。”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 遂隐而死。
翻译:
介之推没有主动请求封赏,因此也没有得到任何俸禄。
他对人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您(晋文公)还在世。晋惠公和晋怀公都没有亲信,内外都抛弃了他们。百姓都归附于晋国,而我凭什么能得到封赏呢?……”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一求呢?如果死了,又能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如果别人做了错事,我还去效仿,那我的罪就更重了。我不说话,别人就不会知道我。”
他的母亲说:“你能做到这样吗?那我们就一起隐居吧。”
于是,他便隐居山中,最终去世。
内容解析:
1.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介之推不主动请求官职或赏赐,因此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性格。
2.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介之推指出,晋献公的儿子有很多,但只有晋文公(重耳)活了下来。说明晋文公是唯一合法继承人,其余兄弟都被排除在外。
3.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晋惠公和晋怀公没有亲信,内外都不支持他们,导致他们在位时不得人心,最终被人民抛弃。
4. “民皆归晋,而吾何以得禄?”
百姓都归顺晋国,那么自己凭什么获得封赏?这句话表现出介之推的谦逊和自省精神,他认为自己只是随从,并非国家的功臣。
5.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情,还去效仿,那罪过就更大了。介之推不愿追随那些贪图权势的人,体现出他坚守原则、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6. “吾不言,则人莫我知也”
他选择沉默,是因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有功劳,也不愿被利用或误解。
7. “与汝偕隐”
母亲理解儿子的选择,决定与他一同隐居,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共同志向。
8. “遂隐而死”
最终,介之推选择隐居山林,直至去世,留下千古佳话。
思想意义:
《介之推不言禄》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个关于忠诚、清高、淡泊名利的典范故事。它告诉我们:
- 成功之后应保持谦逊,不居功自傲;
- 贪图名利会带来祸患,而淡泊名利则能赢得尊重;
- 忠诚不在于表面的奉献,而在于内心的坚持与操守。
中考考点提示:
1.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如“禄”、“及”、“盍”等);
2. 句子翻译与语义分析;
3. 文章主旨与人物性格的把握;
4. 对比阅读:与其他历史人物(如诸葛亮、范仲淹等)的比较。
结语:
《介之推不言禄》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是学习文言文的优秀范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掌握文言词汇和语法,还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希望同学们在备考时认真研读,真正做到“文通意顺,心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