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欣赏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人与人之间真诚情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描绘草原景色的优美语言,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与依恋。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草原图片、视频片段)、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草原的相关资料,积累词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出示草原的图片或播放一段草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 提问:“你见过草原吗?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草原的文章——《草原》,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带我们走进那片辽阔的土地。”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边读边标出生字词。
-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如“渲染”、“翠色欲滴”、“襟飘带舞”等,进行讲解。
-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 分段精读课文,逐段分析:
- 写作者初见草原的情景,感受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 重点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 写草原上的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 重点句:“羊群像白色的大花,散在各处。”
-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修辞,感受草原的生动形象。
- 第三段:写作者与蒙古族朋友的告别场景。
- 重点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感。
- 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蒙汉情深”?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4. 品读语言,感悟情感(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 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语言的美感。
- 讨论: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5.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5分钟)
- 教师提问:“如果你来到草原,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画一幅画。
- 教师总结:草原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象征。
6. 课堂小结(2分钟)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 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 布置作业(3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草原》,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预习下一课内容,积累词语。
五、板书设计:
```
草 原
——老舍
天空清鲜、明朗
草色柔美、翠绿
羊群如花、悠然
蒙汉情深、难舍难分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此处留白,供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
备注: 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