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琴师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深厚友情的故事。文章虽短,但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本课旨在通过诵读、理解、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之间的深情厚谊,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但在文言文的语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上仍需加强。因此,本课设计注重朗读训练、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的结合,力求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思路
1.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引发兴趣
通过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知音”的含义。接着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真正懂你的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如“善哉”、“巍巍乎”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的基本意思。随后,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效果,纠正发音与节奏。
3. 精读品析:深入理解内容
分组讨论:伯牙为何“绝弦”?“绝弦”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键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分析,体会两人之间的默契与真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情感。
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像钟子期一样的“知音”?如何珍惜与他人的真诚交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增强课堂互动性与现实意义。
5. 总结升华:感悟文化内涵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情义”与“知己”的重要性。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段文言文,巩固课堂所学。
三、课堂实录片段
【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轻声说道:“同学们,你们听,这悠扬的琴声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千年前的春秋时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位琴师与他的知音之间的故事。”
【初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一名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指出:“‘善哉’应读出赞叹的语气,不要拖腔。”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精读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摔琴不再弹奏?”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因为他觉得世上再无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有的说:“他太伤心了,失去了最重要的朋友。”教师适时点拨:“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是心灵的共鸣。”
【角色扮演】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和钟子期,模拟对话。通过表演,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富有感染力。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道:“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这篇古文,更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身边的‘知音’,用心去倾听,用情去交流。”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与感悟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表达方式。
五、结语
《伯牙绝弦》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更是一则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更在情感体验中领悟到“知音”的深刻内涵。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成长的路上,遇见属于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