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气温》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记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学会记录和分析气温数据。
三、教学难点:
1.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2. 理解气温变化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温度计(酒精或水银)、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小组合作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为什么早上冷、中午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播放一段关于不同季节气温变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内容(15分钟)
(1)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中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介绍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 了解温度计的组成部分:玻璃管、液泡、刻度。
- 讲解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式:将温度计放在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强调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平齐,避免误差。
(3)示范操作: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一次完整的测量演示,边操作边讲解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20分钟)
(1)分组实验:每组4人,轮流进行气温测量活动。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填写实验记录表:包括时间、测量地点、气温数值等信息。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疑问。
4. 总结交流(10分钟)
(1)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分享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段的气温差异,总结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3)讨论影响气温的因素,如太阳照射、风向、天气状况等。
5. 拓展延伸(5分钟)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不同房间的气温,观察是否有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鼓励学生撰写简短的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测量气温》
一、什么是气温?
二、如何使用温度计?
三、测量步骤:
1. 放置位置
2. 等待稳定
3. 正确读数
4. 记录数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测量气温的基本技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读数环节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视线不对齐的问题,今后应加强练习与指导。
八、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测量时间、地点、气温数据及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