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单元中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概念,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并能通过实际操作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 能在具体情境中指出图形的周长,并能用直尺或软尺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经历探索周长概念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指出图形的周长。
- 难点:理解“封闭图形”的概念,掌握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片(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绳子、直尺、软尺、彩笔。
-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测量工具、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校园跑道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每天跑一圈是多少米吗?”
引导学生思考: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跑道的“周长”。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
2. 探索新知,建立概念(15分钟)
(1)认识封闭图形
出示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圆、不规则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
引导学生理解:只有首尾相连的图形才是封闭图形,才能有周长。
(2)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师用手指沿着图形的一周移动,边走边说:“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周长。
(3)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学生分组,用绳子围住图形,再拉直测量长度,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测量和记录数据。
3.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0分钟)
(1)判断题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① 所有图形都有周长。
②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③ 一个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也一定越大。
(2)测量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其周长(如绳子、直尺等),并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5分钟)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周长?”
学生举例:比如给相框镶边、给花坛围栏、做衣服时量腰围等。
教师总结: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5. 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布置作业:
① 在家中找一个封闭图形,测量它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②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1. 封闭图形:首尾相连
2. 测量方法:绳子、直尺、软尺
3. 生活应用:镶边、围栏、服装等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但个别学生对“封闭图形”的理解仍需进一步强化。今后应加强图形识别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