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在学习《通信原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认真完成和分析习题,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通信系统模型与工作原理,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内容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份清晰、系统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以下将从几个典型题目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简要解析。
一、信号调制与解调
例题: 已知某调幅信号的载波频率为100kHz,调制信号为正弦波,频率为1kHz,调制度为50%。求该调幅信号的频谱结构。
解析:
调幅(AM)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
$$
s_{AM}(t) = A_c [1 + m \cos(2\pi f_m t)] \cos(2\pi f_c t)
$$
其中:
- $ A_c $ 是载波幅度;
- $ m $ 是调制度,取值范围为0~1;
- $ f_m $ 是调制信号频率;
- $ f_c $ 是载波频率。
根据题意,$ f_c = 100\text{kHz} $,$ f_m = 1\text{kHz} $,$ m = 0.5 $。
因此,调幅信号的频谱包括:
- 载波分量:位于 $ f_c = 100\text{kHz} $;
- 上边带:位于 $ f_c + f_m = 101\text{kHz} $;
- 下边带:位于 $ f_c - f_m = 99\text{kHz} $。
各分量的幅度分别为:
- 载波幅度为 $ A_c $;
- 上下边带幅度均为 $ \frac{A_c m}{2} $。
二、信道编码与纠错
例题: 设一个二进制对称信道(BSC)的误码率为 $ p = 0.1 $,发送端采用重复码(如3次重复),接收端采用多数判决。求该系统的错误概率。
解析:
重复码是一种简单的前向纠错码,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比特重复发送多次,接收端根据多数原则判断原始比特。
对于3次重复码,若发送的是“0”,则接收端收到的可能组合有:
| 接收比特 | 出现概率 | 判决结果 |
|----------|-----------|-----------|
| 000| $ (0.9)^3 $ | 0 |
| 001| $ 3 \times (0.9)^2 \times 0.1 $ | 0 |
| 011| $ 3 \times 0.9 \times (0.1)^2 $ | 1 |
| 111| $ (0.1)^3 $ | 1 |
只有当至少有两个比特错误时,才会导致判决错误。即:
$$
P_e = P(\text{至少两个错误}) = C_3^2 (0.1)^2 (0.9) + C_3^3 (0.1)^3 = 3 \times 0.01 \times 0.9 + 0.001 = 0.027 + 0.001 = 0.028
$$
因此,使用3次重复码后的系统错误概率为 0.028。
三、数字基带传输
例题: 某数字基带系统采用双极性归零码(RZ)传输,脉冲宽度为 $ T_b/2 $,码元速率为 $ R_b = 1000 \text{Baud} $。求该系统的带宽。
解析:
对于双极性归零码,其功率谱密度主要集中在主瓣内,主瓣宽度约为 $ 2/T_b $。由于脉冲宽度为 $ T_b/2 $,因此有效带宽约为:
$$
B = \frac{2}{T_b} = 2R_b = 2000 \text{Hz}
$$
所以,该系统的带宽为 2000Hz。
四、总结
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课后习题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复习,更是培养工程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答,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提高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注重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与数学推导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通信系统的核心思想,为后续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