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45页))

2025-08-08 16:47:26

问题描述:

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45页)),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8 16:47:26

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45页))】一、教学背景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全盘接受外来事物的现象,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该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 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 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拿来主义”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课文全文、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小组探究任务。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 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我们是否应该‘拿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45页内容概要)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文化交流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 介绍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引出“拿来主义”这一主题;

- 整体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深入分析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逐段分析作者的观点与论证方式;

- 重点解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概念;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批判的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语言赏析与写作训练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讽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 讨论鲁迅杂文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文中的借鉴意义;

-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拿来主义’”为题,撰写短文。

第四课时:拓展延伸与思维拓展

- 展开讨论:在当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拿来主义”?

- 案例分析: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现象;

- 小组合作: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进行辩论或展示。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归纳“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

- 反思自身在文化学习中的态度与行为;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或小论文,深化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发言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成果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课堂反馈等进行评估;

3. 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点评,提升学习主动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力。

八、教学资源推荐

- 鲁迅作品集(含《且介亭杂文》);

- 相关文化研究书籍与文章;

- 网络资源:如纪录片《中国文化自信》、公开课视频等。

九、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杂文,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开放包容,又要有所选择,真正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理性、成熟的态度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注:以上内容为原创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