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45页))】一、教学背景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全盘接受外来事物的现象,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该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 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 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拿来主义”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课文全文、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小组探究任务。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 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我们是否应该‘拿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45页内容概要)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文化交流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 介绍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引出“拿来主义”这一主题;
- 整体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深入分析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逐段分析作者的观点与论证方式;
- 重点解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概念;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批判的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语言赏析与写作训练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讽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 讨论鲁迅杂文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文中的借鉴意义;
-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拿来主义’”为题,撰写短文。
第四课时:拓展延伸与思维拓展
- 展开讨论:在当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拿来主义”?
- 案例分析: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现象;
- 小组合作: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进行辩论或展示。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归纳“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
- 反思自身在文化学习中的态度与行为;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或小论文,深化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发言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成果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课堂反馈等进行评估;
3. 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点评,提升学习主动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力。
八、教学资源推荐
- 鲁迅作品集(含《且介亭杂文》);
- 相关文化研究书籍与文章;
- 网络资源:如纪录片《中国文化自信》、公开课视频等。
九、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杂文,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开放包容,又要有所选择,真正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理性、成熟的态度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注:以上内容为原创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