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的皮肤中班科学教案】活动名称:大树的皮肤
适用年龄:中班(4-5岁)
活动目标:
1. 认识大树的“皮肤”——树皮,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 多张不同树木的图片或实物(如松树、柳树、梧桐等)
- 树皮标本或小块树皮
- 放大镜若干
- 纸、笔、画纸
- 轻音乐背景(可选)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大树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大树身上最外层的部分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二、观察与讨论(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不同的树皮样本,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感受不同树皮的质地、颜色和纹理。
2. 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树皮之间的差异,比如粗糙的、光滑的、有裂纹的等。
3. 提问:“这些‘皮肤’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大树需要它们?”
三、讲解与拓展(10分钟)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向幼儿介绍树皮的作用:
- 树皮是大树的“外衣”,保护内部组织不受伤害。
- 它可以防止水分流失,还能抵御病虫害。
- 有些树皮还有特殊的气味或颜色,用来吓退动物。
四、动手操作(15分钟)
1. 幼儿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树皮,并尝试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树皮样子。
2.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树皮是粗糙的”、“像老奶奶的手”等。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发现,强调树皮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树木,看看它们的“皮肤”是什么样的。
活动延伸建议:
- 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制作“大树的皮肤”手工。
- 结合绘本《树真好》进行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树木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观察、触摸、绘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树皮的结构和功能,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