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案一等奖(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著称。本文将围绕这篇诗作,设计一份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优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李贺及其诗歌风格,掌握《李凭箜篌引》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
- 掌握“箜篌”这一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品味、意象分析来解读古诗的能力。
-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 感受李贺诗歌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与艺术想象力。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艺术表现方式,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古琴或箜篌演奏的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声音描绘一幅画,你会如何表达?”
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介绍作者李贺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并指导朗读节奏。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与神话人物(如“女娲补天”、“神山”、“鲛人”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 修辞手法:重点讲解比喻、夸张、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句,体会其艺术效果。
-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鼓励个性表达。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古代箜篌图片,介绍其构造与演奏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 播放现代音乐作品中借鉴古典元素的片段,引导学生比较古今艺术表达方式。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强调李贺诗歌的独特性与历史价值。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李贺作品,进一步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听过的最打动你的音乐,并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2. 摘抄诗歌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力求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感悟。同时,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结语:
《李凭箜篌引》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更是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画卷。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