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8蒲柳人家》教学设计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作家刘绍棠及其作品风格,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体会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深情描写。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 难点: 领会作者在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录音或视频片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基础字词积累,初步思考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家乡故事?你认为一个‘蒲柳人家’会是什么样的?”引出课题《蒲柳人家》,简介作者刘绍棠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字词并进行注音。
2.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蒲柳”“作揖”“撮合”等,讲解含义。
3.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何满子、爷爷、奶奶等人的描写,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 小组讨论: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怎样的乡土文化和人情味?
2. 情节梳理:
- 以时间顺序梳理故事发展,明确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 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3. 语言品味:
-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描写环境、人物动作、对话等。
- 朗读并赏析,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介绍刘绍棠的其他作品,如《运河边的村庄》《青枝绿叶》,比较风格异同。
2.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自己熟悉的“家乡人”或“家乡事”。
3. 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点评,提升表达能力。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蒲柳人家》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记录生活?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身边的“蒲柳人家”》。
六、板书设计
```
部编语文九下《8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刘绍棠
一、人物形象:何满子、爷爷、奶奶
二、情节发展: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三、语言特色:细腻描写、乡土气息浓厚
四、主题思想:热爱生活、关注人情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反馈,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