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拜谢!求解答这个难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02:05:08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旨在阐述“从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是学习古文和理解古代教育观念的重要篇目。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有实际内容和思想价值,反对浮华空洞的骈文风格。《师说》正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写作背景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士大夫阶层自恃门第高贵,不愿向他人请教,甚至认为向别人学习是丢脸的事情。韩愈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因此写下此文,阐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理,呼吁人们重视师道、虚心求教。

三、文章结构分析

《师说》全文共六段,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提出论点:

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从而引出“从师”的必要性。

2. 论述师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3. 对比古今师道之变:

指出古代人重视从师,而当代人却“耻学于师”,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

4. 论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原则:

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只要具备“道”,就可以成为老师。

5. 举例说明“圣人无常师”:

举孔子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的例子,证明圣人也并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请教获得知识。

6.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呼吁世人“余嘉其能行古道”,鼓励大家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重点词句解析

| 句子 | 解释 |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问呢? |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我是来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

| “圣人无常师。”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

五、艺术特色

1. 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全文围绕“从师”的重要性展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简练,富有气势:多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 引用典故,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孔子从师的事例,使论点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

4. 对比强烈,讽刺有力:通过古今对比,揭露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六、现实意义

《师说》虽然写于一千多年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面对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迅速的环境,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勇于学习、善于请教,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七、拓展思考

- 如何看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 在现代社会,是否还存在“耻学于师”的现象?

- 你认为现代教育中,“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语:

《师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一部关于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始于谦逊,成于坚持,贵在传承。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