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是什么意思】“秋毫”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用来形容极其细微的事物。它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后来引申为极小、极细微的事物。在现代汉语中,“秋毫”多用于比喻事情的细节、微小之处,也常与“不察”搭配使用,如“秋毫之末”,表示非常微小的部分。
“秋毫”一词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最初指的是秋季动物身上的细毛,象征着微小和细腻。后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事物的细微之处,尤其在表达“明察秋毫”时,强调一个人能够洞察细微、分辨清楚。在日常用语中,“秋毫”虽然不常见,但在文学、成语或古文中仍有重要地位。
表格展示:
词语 | 秋毫 |
拼音 | qiū háo |
词性 | 名词/形容词(常作名词)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原义 | 秋天鸟类身上的细毛 |
引申义 | 极其细微的事物;指人能洞察细微之处 |
常见搭配 | 明察秋毫、秋毫之末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成语或古文语境 |
例句 | 他办事细致入微,可谓明察秋毫。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毫”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以上就是【秋毫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