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一、
“缺月挂疏桐”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句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词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一轮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整首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寂寞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不仅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象征着不完美、孤独与沉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高与超然。这种意境在后世文学中被广泛引用和模仿,成为文人墨客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经典意象。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宋代词人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原文句子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词牌名 | 《卜算子》 |
创作背景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逆境时所作 |
字面意思 | 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深夜寂静无声 |
象征意义 | 孤独、寂寞、沉思、不完美、超然物外 |
艺术特色 | 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人表达心境的经典意象,常被引用 |
情感基调 | 悲凉中带有一丝宁静与豁达 |
三、结语
“缺月挂疏桐”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在现代阅读中,这一句依然能引发人们对孤独、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以上就是【缺月挂疏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