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文章围绕“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强调了师生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
一、作者简介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韩愈(768年-824年) |
朝代 | 唐代 |
地位 |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文学主张 | “文以明道”,提倡复古,反对骈文 |
二、写作背景
项目 | 内容 |
背景 | 唐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轻视教育,耻于从师,学术风气衰败 |
目的 | 批判社会陋习,弘扬尊师重道的精神 |
意义 | 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三、内容概要
段落 | 内容简述 |
第一段 | 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从师的重要性 |
第二段 |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 |
第三段 | 引用历史人物说明“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
第四段 | 总结全文,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
四、重点语句解析
句子 | 出处 | 解析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第一段 | 强调古代求学之人必须有老师指导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第一段 | 明确教师的职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第二段 | 批评只教文字而不讲道理的教师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第二段 | 揭露士大夫阶层因地位高低而拒绝从师的虚伪心理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第三段 | 强调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道即可为师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第四段 | 提出师生关系的平等性,鼓励互相学习 |
五、艺术特色
特色 | 内容 |
论证严密 | 通过对比、举例、反问等多种手法增强说服力 |
语言精炼 | 用词准确,句式多变,富有节奏感 |
对比鲜明 | 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对比,突出主题 |
情感真挚 | 表达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对师道精神的呼唤 |
六、现实意义
方面 | 内容 |
教育理念 | 强调尊师重道,倡导终身学习 |
社会风气 | 对当前部分人轻视教育、忽视师道的现象具有警示作用 |
个人成长 | 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谦逊态度,不断追求进步 |
七、常见考点总结
考点类型 | 内容 |
文言实词 | 如“师”、“道”、“传”、“受”等 |
文言虚词 | 如“之”、“乎”、“者”、“也”等 |
句式理解 | 如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
主旨把握 |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思想核心 |
写作手法 | 如对比、引用、设问、排比等 |
八、拓展延伸
方面 | 内容 |
同类文章 | 如《劝学》《孟子·尽心上》等 |
相关人物 | 如柳宗元、欧阳修等古文运动代表人物 |
现代启示 | 在当今社会,仍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推崇师道精神 |
通过以上整理,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师说》的核心内容与思想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韩愈的教育观和文学风格。
以上就是【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