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荒而逃的解释】“落荒而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遭遇失败、挫折或不利局面时,迅速逃离现场的行为。这个成语多带有贬义,暗示当事人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勇气和担当,选择逃避而非正面应对。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解释 |
落荒 | 指陷入困境、失去方向或优势的状态 |
而 |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
逃 | 逃跑、逃离 |
整体含义: 在处于劣势或失败的情况下,迅速逃离现场,通常带有消极、懦弱的意味。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渡淮,至垓下,兵少食尽,诸侯叛之。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遂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诸君。’……遂自刎而死。”
虽然“落荒而逃”并非直接出自该段,但“溃败而逃”的意思与此成语相近。
- 用法:常用于叙述某人在失败后迅速撤离,如战场、比赛、谈判等场景。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仓皇败退、狼狈逃窜、败走麦城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奋勇向前、迎难而上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战争或战斗 | “敌军大败,纷纷落荒而逃。” |
商业竞争 | “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该公司选择落荒而逃。” |
体育比赛 | “比分落后时,球队开始慌乱,最终落荒而逃。” |
五、总结
“落荒而逃”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遭遇失败或压力时选择逃避的行为。它不仅描述了行为本身,还隐含了对当事人心理状态和道德态度的评价。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避免过度贬低他人或自我否定。
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法和情感色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它,并在日常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