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名词解释内科】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腔内压力异常升高,从而影响脑组织、脑血管和脑脊液循环的一种病理状态。该病症可引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概念总结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的压力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成人静息状态下为5-15 mmHg),常见于脑水肿、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疾病中。其本质是颅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导致压力失衡。
二、病因分类
病因类型 | 具体原因 |
脑组织体积增加 | 脑水肿、脑炎、脑梗死、脑肿瘤 |
脑脊液循环障碍 | 脑积水、脑室系统阻塞 |
颅内占位性病变 | 脑肿瘤、血肿、脓肿 |
颅腔容积减小 | 颅骨骨折、颅内感染引起的脑膜增厚 |
三、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三联征 |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
意识改变 | 嗜睡、昏迷、意识模糊 |
生命体征变化 | 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库欣反应) |
局部神经症状 | 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癫痫发作 |
四、诊断方法
诊断手段 | 说明 |
神经系统查体 | 观察瞳孔、肌力、反射等 |
影像学检查 | CT、MRI 可明确脑结构变化 |
腰椎穿刺 | 测定脑脊液压力,但需谨慎用于疑似颅内压增高者 |
脑电图 | 辅助判断脑功能状态 |
五、治疗原则
治疗方式 | 目的与方法 |
降低颅内压 |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 |
控制病因 | 手术切除肿瘤、引流脑脊液、止血等 |
对症支持 |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预防并发症 |
降低脑代谢 | 使用镇静、低温疗法等 |
六、护理要点
护理措施 | 说明 |
体位管理 | 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 |
监测生命体征 | 定期观察血压、心率、呼吸、意识状态 |
避免诱因 | 防止剧烈咳嗽、便秘、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
心理支持 | 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
七、预后与注意事项
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迅速,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关键。对于慢性病例,需长期随访并控制原发病,避免复发。
总结:
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病理机制。在内科治疗中,应注重病因分析、症状控制及综合护理,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就是【颅内压增高名词解释内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