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什么意思】“旁征博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论证的丰富性和权威性,体现出作者知识渊博、思路开阔。
下面是对“旁征博引”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总结:
一、词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旁征博引 |
拼音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注音 | ㄆㄤˊ ㄓㄥ ㄅㄛˊ ㄧㄣˇ |
释义 | 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体现论证的丰富性和权威性。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言也,旁征博引。”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文章、演讲、论文等场合。 |
近义词 | 引经据典、引古证今、博学多才 |
反义词 | 孤陋寡闻、空穴来风、无凭无据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论文 | 在写论文时,作者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学术观点,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
演讲报告 | 讲师在演讲中经常使用旁征博引的方法,引用名人名言或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
文艺创作 | 作家在作品中常常引用诗词、典故,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 |
三、注意事项
1. 适度使用:虽然“旁征博引”能增强说服力,但过多引用可能显得堆砌,影响文章流畅性。
2. 准确性:引用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避免错误引用导致误导。
3. 逻辑清晰:引用应与主题紧密相关,不能为了“博引”而随意加入无关内容。
四、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适用于需要增强论证力度的场合。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使用时需注意适度、准确和逻辑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表达方式,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