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注释】“竭泽而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采取极端手段获取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原文内容简洁但寓意深刻。以下是对该文言文的原文、翻译、注释以及总结性分析。
一、文言文原文
> 《吕氏春秋·孝行览》: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林而猎,岂不获兽?而来年无兽。
二、白话翻译
> 译文:
> 如果把池塘里的水全部排干去捕鱼,难道不会得到鱼吗?但到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如果烧毁森林去打猎,难道不会捕到野兽吗?但到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三、词语注释
| 文言词 | 释义 |
| 竭泽 | 排干池塘的水 |
| 而 | 表示承接或转折 |
| 渔 | 捕鱼 |
| 焚林 | 烧毁森林 |
| 猎 | 打猎 |
| 岂不 | 难道不是 |
| 获 | 得到 |
四、总结分析
“竭泽而渔”这一成语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资源,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收益,但长期来看会导致资源枯竭,甚至生态失衡。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自然资源的开采、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应以长远眼光来规划和实施,避免因短期利益而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
五、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吕氏春秋·孝行览》 |
| 原文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林而猎,岂不获兽?而来年无兽。 |
| 白话翻译 | 把池塘的水排干捕鱼,虽能得鱼,但明年无鱼;烧毁森林打猎,虽能得兽,但明年无兽。 |
| 词语解释 | 竭泽:排干池水;焚林:烧毁森林;获:得到 |
| 寓意 | 不顾长远利益,只图眼前好处,终将失去更多 |
| 现实意义 | 强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竭泽而渔”的文言原文及其背后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并在今天的生活与发展中加以借鉴与应用。
以上就是【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