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译文及鉴赏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得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未尝不以是也。项羽非无大志,亦非无才略,然其性暴躁,好杀戮,未能忍小忿,故虽有英雄之资,而卒以败亡。至于张良,则不然。张良始为韩国之贵族,亡国之余,其志在复韩。然当其时,韩已亡矣,而良乃能忍一时之耻,弃私仇而归汉,此其所以为大智也。
译文: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具有超越常人的品德。普通人遇到侮辱时会愤怒并拔剑相向,这种行为不足以被称为勇敢。真正的勇士,在突然面临危难时不惊慌失措,面对无缘由的冒犯也不发怒,因为他们胸怀宽广,志向远大。
观察汉高祖刘邦能够夺得天下,而项羽却最终失去天下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能否做到忍耐。项羽并非没有远大的抱负,也不是缺乏才能,但他性格暴躁,喜欢杀戮,无法容忍小小的怨恨,因此虽然具备英雄的资质,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而张良则完全不同。张良原本是韩国的贵族,在国家灭亡后,他的心愿是复兴韩国。然而当时韩国已经灭亡,他却能够忍受一时的屈辱,放弃个人恩怨,投奔刘邦,这才是他成为智者的真正原因。
鉴赏:
苏轼的这篇《留侯论》,通过对张良和项羽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忍耐的品质。文章开篇即点明“过人之节”,强调了忍耐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勇气并非逞一时之快,而是能够克制情绪,保持冷静与理性。接着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论证,将项羽的急功近利与张良的大局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忍耐对于成就伟业的关键作用。
此外,本文语言简洁凝练,逻辑严密,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富含哲理思考,给人以启迪。它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评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借鉴。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天赋和能力,还需要一种超凡的忍耐力和长远的眼光。正如张良所展现的那样,唯有放下个人恩怨,着眼于大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