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middot及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作中的意境美和艺术特色;
难点:把握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课件(如图片、音频等),以及布置好教室环境,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有关宋代文学的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场景,并思考这些场景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价值。接着引入辛弃疾创作背景简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停顿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熟悉的字词;
3. 集体朗读检查效果。
(三)深入解读
1. 分析题目含义:“清平乐”为词牌名,“村居”则点明了题材范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解释一下整首词的大致意思;
2. 探讨关键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吴音”?它反映了什么?
3. 观察画面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形象,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场景;
4. 总结主题思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述这首词的内容,你会怎样写?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 查找其他描写农村风光或家庭生活的古诗词,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兼顾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障碍,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