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其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向、题型设置以及考查重点一直备受关注。全国卷1(即新课标I卷)在当年的语文考试中延续了以往的命题风格,同时也在部分题型和内容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体现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视。
本文将围绕“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详解 - 360”这一主题,从整体结构、试题特点、答题思路及备考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内容,掌握解题技巧。
一、试卷结构概述
2018年全国卷1语文试卷整体结构保持稳定,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大板块,具体如下:
-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逻辑结构、观点提炼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侧重于文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审美能力。
- 语言文字运用:涵盖成语使用、病句修改、语句衔接等,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写作:以材料作文为主,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进行立意、构思和表达。
二、试题特点分析
1. 现代文阅读:逻辑清晰,注重思辨
2018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紧扣时代背景,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关系。题目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如“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哪一项?”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本分析能力。
答题建议:在阅读时应先把握文章主旨,再逐段分析,注意关键词和逻辑关系,避免断章取义。
2. 古代诗文阅读:基础扎实,考查全面
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赵抃传》,内容涉及人物生平与政绩,语言较为规范,难度适中。古诗词鉴赏则选取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题建议:文言文要注重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古诗鉴赏需结合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情感基调。
3. 语言文字运用:贴近生活,强调实用
这部分题目贴近现实,如成语使用、语病判断、句子衔接等,考查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答题建议:多积累常见病句类型,注意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提升语感。
4. 写作:材料丰富,立意多元
2018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目为“写一篇演讲稿,主题为‘青年与国家’”。题目开放性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如责任担当、理想追求、文化传承等。
写作建议:明确主题,结构清晰,论点鲜明,语言流畅。可结合历史人物、现实案例或个人经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由于本平台无法直接提供官方答案,以下为根据历年真题和权威资料整理的部分典型题目的解析思路:
- 文言文翻译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如“公之贤,非吾所及也”应译为“赵公的贤能,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 古诗鉴赏题: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一句,需指出其描绘秋景,渲染萧瑟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 作文审题:围绕“青年与国家”的关系,可以从“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应有担当”等角度切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四、备考建议
1. 夯实基础:加强文言文、古诗词和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提升综合理解能力。
2. 强化表达: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提高写作水平。
3. 积累素材:广泛阅读优秀范文,积累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丰富写作内容。
4. 模拟训练:通过真题演练熟悉考试节奏,查漏补缺,提升应试能力。
结语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对试题的深入分析和科学备考,考生可以更有效地应对高考,提升语文成绩。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