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高考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2025-07-02 02:00:55

问题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卡了好久了,麻烦给点思路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2 02:00:55

高考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在唐代边塞诗的浩瀚星河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豪迈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描绘边疆风光与将士情怀的佳作。其中,《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便是他抒发离情别绪、表达壮志豪情的一首代表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也寄托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感慨。

全诗如下: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霜。

> 花门天西住,铁关北地长。

> 岸上风尘起,城头鼓角忙。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行行向何处?欲别更踌躇。

> 马蹄踏冰河,风雪满衣裳。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诗意解析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点明了诗人即将离开临洮,前往北庭(今新疆一带)任职,途中留别所感。开篇“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霜”,诗人通过听闻的方式,描绘出边塞之地常年积雪、气候严寒的景象,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奠定基础。

“花门天西住,铁关北地长”进一步展开边塞地理环境,表现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特点。“岸上风尘起,城头鼓角忙”则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边塞战事频繁、军旅繁忙的氛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表达了战争时期信息闭塞、亲人牵挂的深切情感,突显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行行向何处?欲别更踌躇”写出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矛盾心理,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往的不舍。最后几句“马蹄踏冰河,风雪满衣裳。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以景结情,借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意境深远。

二、艺术特色

1. 语言凝练,意象丰富

全诗虽不长,但意象繁多,如“雪霜”、“风尘”、“鼓角”、“烽火”等,均是边塞诗常见的典型意象,营造出浓厚的边塞氛围。

2. 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诗人由远及近,由景入情,层层递进,情感由忧郁到坚定,再到思念,结构清晰,情感饱满。

3. 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诗中既有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描写,也有对友情与亲情的抒发,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三、思想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岑参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唐代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他们远离故土,奔赴边疆,既要有勇往直前的豪情,也要有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之一。

此外,诗中“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句,虽然看似描写自然之物,实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古人“托物言情”的高超艺术手法。

四、结语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为岑参边塞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眼中的边塞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游子对故乡、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此类作品往往因其内容深刻、情感真挚而备受青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理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