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解释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
- 难点:
理解“质量不变”是相对于封闭系统而言的,以及如何在实际实验中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
-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气球等。
- 实验药品:碳酸钠、稀盐酸、镁条、硫酸铜溶液、铁钉等。
-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可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一段简单的化学反应视频,如镁条燃烧、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等,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疑问。
2. 新课讲授(15分钟)
-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引导学生理解“守恒”是指质量不变,而不是物质种类不变。
- 举例说明:
例如:2H₂ + O₂ → 2H₂O
反应前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水的总质量。
3. 实验探究(20分钟)
实验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 步骤:
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放入烧杯中,称量总质量;
2.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3. 再次称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 结论:质量保持不变,但有气体逸出,需使用密闭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二:镁条燃烧
- 步骤:
1. 称量镁条的质量;
2.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燃烧现象;
3. 冷却后称量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
- 结论:质量增加,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
4. 总结归纳(5分钟)
- 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
- 强调实验中必须保持系统封闭,避免物质散失。
- 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实验中质量会变化?如何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5. 巩固练习(5分钟)
- 提问:
- 为什么在开放系统中质量可能不守恒?
-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布置课后小作业:记录一次家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如泡腾片溶解),并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五、板书设计
```
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2. 实验验证:
- 碳酸钠 + 盐酸 → 气体逸出(需密闭)
- 镁条燃烧 → 质量增加(因氧气参与)
3. 注意事项:
- 实验必须在封闭条件下进行
- 控制变量,确保测量准确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部分学生在理解“封闭系统”时存在困难,后续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生活实例加以说明。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规范,确保学生操作正确、有序。
---
七、拓展延伸(可选)
推荐学生阅读《化学史话》中关于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故事,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增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