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
本教案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涵盖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中的部分内容,重点围绕“折扣与成数”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折扣”和“成数”的含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时的优惠计算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理性购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折扣与成数的计算方法。
- 难点: 理解“成数”与“百分数”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商品图片、购物小票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几张商场促销海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打折活动吗?你知道‘打八折’是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引出课题——“折扣”。
2. 新知探究(15分钟)
- (1)认识折扣:
教师讲解“折扣”的概念,举例说明“打九折”表示原价的90%,“打七五折”表示原价的75%。
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现价 = 原价 × 折扣率。
- (2)认识成数:
结合农业、经济等领域的例子,解释“成数”的含义。例如:“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增长两成”,即增长了20%。
让学生明白“一成”等于10%,“三成五”等于35%。
3. 巩固练习(15分钟)
- 题目1: 一件衣服原价200元,打八折后是多少元?
解法:200 × 0.8 = 160元
- 题目2: 某地今年小麦产量是去年的1.3倍,相当于增长了几成?
解法:1.3 - 1 = 0.3,即增长了三成。
- 题目3: 一个文具店搞促销,所有商品打九折,小明买了一支笔,原价15元,他实际付了多少?
解法:15 × 0.9 = 13.5元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购物清单”,包含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折扣信息,要求学生计算每件商品的实际价格,并比较哪个商品最划算。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折扣”和“成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题目。
2. 观察家中或超市的购物小票,记录一件商品的原价和折扣信息,并计算实际支付金额。
七、板书设计:
```
折扣与成数
折扣:现价 = 原价 × 折扣率
成数:一成 = 10% ,三成五 = 35%
例题:200 × 0.8 = 160元
1.3 - 1 = 0.3 → 三成
```
八、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折扣与成数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但在成数与百分数的转换上,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今后应设计更多类似的对比练习题加以巩固。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优化,旨在提高课堂实效性与学生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