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天净沙(middot及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元曲的基本特点,掌握“天净沙”这一曲牌的结构和风格。
- 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及全诗内容。
- 学会赏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孤寂、思乡之情,体会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 掌握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 教学难点:
- 分析“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理解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天净沙·秋思》的书法作品或插图
- 教学视频片段(如名家朗诵)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阅作者马致远的相关资料
- 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幅秋日萧瑟的风景图,提问:“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感受?”
-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孤独、思念的情绪。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秋天、表达思乡之情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 提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给你什么感觉?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句讲解:
- “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荒凉、冷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小桥流水人家”:与前一句形成对比,表现出温馨的生活场景,反衬出游子的孤独。
- “古道西风瘦马”:进一步强化旅途的艰难与寂寞。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表达强烈的思乡之情。
- 小组讨论:
-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 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断肠”经历?
-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诗,或者写一段关于“秋思”的短文。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天净沙·秋思》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深秋羁旅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强调: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6. 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断肠人”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情感:孤独、思乡、哀愁
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天净沙·秋思》,既注重文本的解读,也关注情感的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