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middot及秋思及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曲的基本常识,掌握《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所营造的萧瑟氛围,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 难点:把握全曲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在简练语言中传达出的深切思乡之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频资料(如配乐朗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马致远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你是否曾在某个黄昏,感到莫名的孤独与思念?”为引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随后展示几幅秋日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天净沙·秋思”这一篇经典之作。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气、语调的变化。
- 学生分组朗读,尝试模仿感情表达。
3. 品析语言(1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
-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名词并列,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表现出旅途的孤寂。
- “小桥流水人家”:画面转为温馨,形成对比,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古道西风瘦马”:进一步渲染旅途的艰难与疲惫。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表达强烈的思乡情绪。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深沉的意境?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比较阅读:将《天净沙·秋思》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讨论:你是否也有过类似“断肠”的经历?你是如何面对这种情感的?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季节场景,并尝试运用类似的意象表达情感。
- 背诵《天净沙·秋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意境。
五、板书设计: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情感:孤寂、思乡、漂泊、凄凉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表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