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1.1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等腰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图形,也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等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主要围绕“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应用展开,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图形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一、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腰,第三条边称为底边。两个相等的角称为底角,另一个角称为顶角。
- 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 符号表示:若△ABC中,AB = 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和AC为腰,BC为底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1. 等边对等角
在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相等。即,如果AB = AC,则∠B = ∠C。
2. 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条线重合。也就是说,从顶点出发,作底边的高线,这条线同时也是底边的中线和顶角的角平分线。
3. 轴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为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定义法:只要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即可判定为等腰三角形。
2. 角的判定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等角对等边”)。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求顶角的度数。
解题思路:
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所以另一个底角也为5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顶角 = 180° - 50° - 50° = 80°。
答案:顶角为80°。
例题2:
如图,在△ABC中,AB = AC,D为BC边上的中点,连接AD。
求证:AD ⊥ BC。
证明过程:
因为AB = 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又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AD是底边BC上的中线。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AD同时也是底边上的高,因此AD ⊥ BC。
例题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两腰长均为5cm,求这个三角形的高。
解题思路:
设高为h,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知,高将底边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各为3cm。
利用勾股定理:
$$
h^2 + 3^2 = 5^2 \Rightarrow h^2 = 25 - 9 = 16 \Rightarrow h = 4
$$
答案:高为4cm。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 不要混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并非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 注意角的位置: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角指的是底边对应的两个角,而顶角则是不相等的那个角。
3. 灵活运用“三线合一”:在实际问题中,常通过这条性质来构造辅助线或进行几何证明。
六、总结
等腰三角形是初中几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有助于解决各类几何问题。通过多做练习题,理解其内在逻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温馨提示:
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多画图、多思考,逐步提高自己的几何直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