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和图像特征;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能用图像法和解析法进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图像特征。
- 难点: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模型。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直尺、坐标纸
-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出租车计费、商品价格与数量关系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有些量之间是成比例变化的?比如,买水果时,单价固定,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引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接着,教师提出新问题:“如果单价不变,但还有其他固定费用,比如出租车起步价,那么总费用和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是正比例呢?”
通过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一次函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 y = kx + b(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k 是斜率,b 是截距。
- 正比例函数
当 b = 0 时,y = kx 称为正比例函数,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 图像特征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 (0, b) 的一条直线。当 k > 0 时,图像从左向右上升;当 k < 0 时,图像从左向右下降。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 给出几个不同的函数表达式(如 y = 2x + 3,y = -x + 1,y = 5x,y = 7),判断哪些是一次函数,并说明理由。
- 在坐标纸上画出这些函数的图像,观察它们的异同点。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提示和纠正。
4. 应用拓展(10分钟)
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 某快递公司收费方式为:基础运费 5 元,每增加 1 千克加收 2 元。写出总运费 y(元)与重量 x(kg)之间的函数关系。
- 某手机套餐每月固定费用 80 元,每多使用 1GB 流量加收 10 元。写出总费用 y 与流量 x(GB)的关系。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函数关系,并尝试绘制图像。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什么是一次函数?
-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区别?
- 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最后强调:一次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五、作业布置:
1. 教材 P45 第 1、2、3 题;
2. 自选一个生活情境,写出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部分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仍存在模糊认识,需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巩固。
备注:本教案设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理念,适合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