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十九)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
A. 地壳运动
B. 太阳辐射变化
C.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D. 火山喷发
答案:C
解析: 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2. 下列国家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 挪威
B. 巴西
C. 阿联酋
D. 孟加拉国
答案:D
解析: 孟加拉国地势低洼,海平面上升对其沿海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季风降水不稳定也加剧了其洪涝灾害。
3. 《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 )
A. 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在2℃以内
B. 实现全球碳中和
C. 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D. 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以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以内。
4. 下列哪种能源属于清洁能源,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
A. 煤炭
B. 石油
C. 风能
D. 天然气
答案:C
解析: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其开发和利用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因此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
5. 以下哪一项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
A.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B. 加大森林砍伐力度
C. 发展低碳技术
D.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砍伐森林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二、综合题(共10分)
6.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0分)
参考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极端天气频发:如高温、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增多,影响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
-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面临淹没风险,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 生态系统受损: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 农业减产:部分地区因降水不均或温度升高导致农作物生长条件恶化。
应对策略包括:
- 加强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加强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强碳汇能力。
-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气象预警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 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国际承诺,推动绿色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共10分)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科学家发现,北极冰盖正在迅速消融,这不仅影响极地生态系统,还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系统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1.5℃,将会对全球粮食安全、水资源分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灾难性影响。
(1)结合材料一,说明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何要控制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1.5℃?(6分)
参考答案:
(1)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
-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 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升温。
其影响包括:
- 冰川和海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极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物种生存面临威胁;
- 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如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2)控制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1.5℃的原因包括:
- 1.5℃是目前科学界认为能够避免最严重气候灾难的关键阈值;
- 超过这一温度,全球将面临更频繁的极端天气、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
- 对于小岛屿国家和沿海地区而言,1.5℃的升温可能意味着生存危机;
- 保持较低升温幅度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达成共识,将1.5℃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目标;
- 控制升温可以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争取更多时间与空间。
教师评语:
本试卷紧扣“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这一主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题目设计合理,既有基础概念题,也有综合分析题,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思维能力。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积累,提升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