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思,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超然。
一、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至临皋亭,沿江而东。风止水落,寒露微霜,林木萧瑟。于是乘舟而下,至赤壁之下。江流有声,山川寂寥,遂登西山,望武昌诸山,烟云渺茫,草木苍翠。时余酒渴,欲饮而无泉,遂取酒壶,对月而酌。
夜半,风起,雷鸣电闪,山崩石裂,人皆惊惧。余独不惧,乃披衣而起,披襟迎风,仰天长啸。忽见一鹤,从东而来,翼若车轮,声如鸾凤,翩翩然飞于空中。余曰:“此非吾之鹤乎?”鹤不应,飞去。
明日,复游于赤壁,见其山势险峻,江水浩荡,感慨系之。遂作赋曰:
“呜呼!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自古圣贤,皆为尘土;况吾辈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惟有清风明月,与我共适。”
二、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走到临皋亭,沿着江边向东走。风停了,水位下降,寒露和微霜初现,树林显得格外萧瑟。于是,我乘船顺流而下,来到赤壁脚下。江水发出声响,山川寂静,于是我登上西山,眺望武昌周围的群山,烟云缭绕,草木青翠。当时我口渴,想喝水却没有泉水,便取出酒壶,对着月亮饮酒。
半夜时分,风突然刮起,雷声轰鸣,闪电划破天空,山石崩裂,人们都感到惊恐。只有我不害怕,披上衣服起身,敞开衣襟迎接风,仰头大声呼喊。忽然看见一只仙鹤,从东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声音如同鸾凤,轻盈地飞翔在空中。我对它说:“这不是我的仙鹤吗?”仙鹤没有回应,飞走了。
第二天,我又到赤壁游玩,看到那里的山势险峻,江水浩荡,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篇赋:
“啊!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历代人的过客。自古以来的圣贤,最终都化为尘土;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人生如一场梦,世事如轻烟。唯有清风明月,能与我共享。”
三、赏析
《后赤壁赋》虽篇幅不长,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超脱的精神境界。
1. 自然意象的运用
文章通过描绘赤壁的自然景色,如“江流有声”、“山川寂寥”、“烟云渺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与哲理性。
2. 情感的起伏变化
作者从最初的闲适、饮酒赏景,到深夜惊雷中的沉静,再到见到仙鹤的奇遇,最后以对人生的感悟收尾,情感层次丰富,富有张力。
3. 哲理的深刻表达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一句,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他面对命运时的坦然与豁达。
4. 象征手法的运用
仙鹤作为全篇的重要意象,象征着自由、高洁与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理想与向往。
四、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他人生哲学的集中展现。在遭遇贬谪、身处逆境之时,他并未沉沦,而是以诗文寄托情怀,借自然抒发胸臆,展现出一位文人应有的风骨与气度。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