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的英勇与无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老支书”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 难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字词练习,初步了解故事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桥梁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桥吗?桥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桥在生活中的意义。接着引入课文《桥》,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咆哮”、“狞笑”、“祭奠”等。
3.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是故事的主要人物?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1. 分段朗读,逐段分析:
- 描绘洪水来临前的紧张氛围。
- 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展现其冷静与果断。
- 第三段:老支书牺牲自己,保护群众,突出其高尚品质。
2. 引导学生讨论:
- 老支书为什么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先走?
- 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他的无私与勇敢?
- “桥”在文中除了字面意义,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桥”的文章,你会从哪个角度切入?为什么?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桥”的短文或诗歌,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桥”所承载的意义。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一个普通村庄的灾难,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老支书用生命守护了他人,也让我们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桥”的理解。
- 选择一个场景,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五、板书设计:
```
《桥》
|
|—— 洪水来袭
|—— 老支书指挥
|—— 为救群众牺牲
|—— 桥的象征意义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