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秋声赋》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借秋景抒发人生感慨的写作意图。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常见文言句式,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 欣赏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和语言魅力。
-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忧思与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与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言词汇与句式,理解文章结构与思想内容。
- 难点:体会作者借秋声寄托人生感慨的深层含义,把握其情感基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欧阳修生平资料,标出疑难字词。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秋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意,引出“秋声”主题。
- 提问:“你听到过哪些‘秋声’?它们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
- 简介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 介绍《秋声赋》的创作背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借秋声抒发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
3.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2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 分组合作,疏通文言字词,标注疑难之处。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与句式,如“其色惨淡”、“其声凄厉”等。
4.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归纳文章结构:
- 描绘秋声之来。
- 写秋声之状。
- 第三段:由秋声引发人生感慨。
-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深入探究
1. 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段精读,逐句分析,重点赏析以下
-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描绘秋景的清冷与萧瑟。
-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表现秋气的寒凉与氛围的孤寂。
-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而尽;人命危脆,亦何以堪!”——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2.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
- 讨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秋声”)、比喻(“如波涛汹涌”)、排比(“其色……其容……其气……”)。
- 分组讨论这些修辞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情感体验与联想(15分钟)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秋声”的理解与感受。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人生中的“秋声”与“悲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 比较阅读(10分钟)
- 对比《秋声赋》与《赤壁赋》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描写,探讨不同作家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
2. 写作训练(20分钟)
- 以“我心中的秋声”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表达对季节、人生或情感的感悟。
3. 总结升华(10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欧阳修借秋声抒怀的写作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一种“秋声”来提醒自己珍惜时光、坚定信念?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秋声赋》文言文翻译练习。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秋声”与人生关系的理解。
3. 自选一篇古文,尝试进行批注与赏析。
六、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秋声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古典文学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