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文如下: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全诗以自然景物起兴,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杨花飘零、杜鹃啼血,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得知友人被贬至偏远的龙标,心中充满忧虑与牵挂。于是,他将满腹的愁绪寄托于明月,希望这轮明月能穿越风尘,将他的思念带到远方,陪伴友人度过艰难时光。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意象的独特运用。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永恒与沟通。在这里,它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尽管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或对友人的劝慰,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关切与无奈,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
在古代,文人之间的友情往往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成为精神上的相互支撑。王昌龄与李白虽非同乡,但因诗结缘,彼此欣赏,这份情谊在逆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李白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今天,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曾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的朋友。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便能跨越距离,传递心意。
总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佳作,它不仅是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景抒情、借物传情”手法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