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云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通过观察云来判断天气的方法。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分类、比喻等,提高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图片观察、生活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归纳总结,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关注天气、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介绍的云的种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云的图片、视频)
- 《看云识天气》课文文本
- 有关天气变化的小实验材料(如气球、水杯等)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 准备笔记本,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云朵变化与天气关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有没有注意到天空中云的变化?你知道它们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 找出文中提到的云的种类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 圈画关键句,初步理解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
3. 精读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 云的分类:卷云、积云、层云等
- 各类云与天气的关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分类法、举例法、比喻法等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
- “你有没有在生活中观察到云的变化并推测过天气?”
-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天气现象吗?”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5. 实践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天气观察实验:
- 观察窗外天空,记录云的类型和变化
- 根据课文内容,尝试预测当天的天气情况
- 分享观察结果,比较与实际天气的差异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自然、积累经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7.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观察到的一种云,并结合课文内容预测天气
- 收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或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课
一、云的种类:卷云、积云、层云……
二、云与天气的关系:晴、雨、雪……
三、说明方法:分类、比喻、举例
四、观察与实践:从课本走向生活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深入展开。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