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和研修心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诚信与承诺的故事。通过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传达了“言而有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失信”带来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语言朴实,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 学会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悟文本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懂得“做人要讲信用”,养成守信的良好习惯。
-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承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失信”的后果,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或小故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利用提问引发兴趣:“你有没有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没做到而感到后悔?”
- 展示图片或播放短视频,引出“失信”的概念,自然过渡到课文。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失信”、“约定”、“准时”等。
- 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3. 精读理解(15分钟)
- 提问引导:小作者为什么没有去赴约?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失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 分享学生收集的“诚信”小故事或名人名言。
- 教师总结: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从小做起,说到做到。
5.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守信”。
六、板书设计:
```
我不能失信
——诚信是金
失信 → 后悔
守信 → 被人信任
```
七、教学反思与研修心得:
在本次《我不能失信》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情境创设和互动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增强对“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失信”与“守信”的区别理解还不够清晰,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我计划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内容。同时,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也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做事。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