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并能运用圆周率进行简单的圆周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索精神,体会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及历史发展过程。
- 难点:理解不同文明对圆周率的探索方式及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周率相关图片、古代数学文献片段、视频资料(如祖冲之的相关介绍)。
-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收集关于圆周率的趣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吗?”引导学生回忆圆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接着出示一个圆形实物,让学生尝试用绳子测量其周长,并与直径比较,引出“π”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圆周率的基本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并说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约等于3.1415926535……
3. 历史探索(15分钟)
- 古代文明的探索:介绍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对圆周率的初步认识,如古巴比伦使用3.125,古埃及使用3.16,阿基米德通过多边形逼近法得到π≈3.14。
- 中国古代的贡献:重点讲述祖冲之在南北朝时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现代发展:介绍计算机时代如何不断计算出更精确的π值,如目前已有万亿位以上。
4. 小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历史时期,查找该时期人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并制作一张简短的“圆周率发展时间轴”海报,要求内容准确、图文并茂。
5. 展示交流(5分钟)
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观点,提升课堂互动性。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周率不仅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圆周率》,谈谈你对π的理解和感受。
2. 收集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例子,并尝试用π进行简单计算。
六、板书设计:
```
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圆周率?
π = C ÷ d ≈ 3.14159...
历史发展:
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
中国:祖冲之(3.1415926)
现代:计算机计算出更多位数
体会: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可进一步拓展相关数学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