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寻月”为线索,通过孩子们在中秋夜寻找月亮的过程,展现了童真童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与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寻月”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追寻所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背景资料,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看到过月亮?你觉得月亮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月亮的感受。
接着出示课题《月迹》,并提问:“‘月迹’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作者要写什么?”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踪迹”、“皎洁”、“悄无声息”等。
3. 提问: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介绍中秋节的夜晚,营造氛围。
- 第二段至第五段: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体现童真与探索精神。
- 第六段至结尾:月亮被分到每个人心中,点明主题。
2.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品味语言之美。
- 例如:“月亮像一个银盘,挂在天空。”
- “我们看着月亮,好像它也看着我们。”
3. 讨论:为什么说“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寻月”的经历。
2. 播放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3. 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片段,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月迹》不仅是一篇描写月亮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月迹”。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月亮》,描述你对月亮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其中一段。
七、板书设计
```
《月迹》教学设计
一、寻月——发现美
二、主题:美在心中
三、手法:细节描写、象征手法
四、情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哲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表达,使课堂更具感染力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