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作为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不仅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实用、有效的教学参考。
一、课文内容简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描写校园生活的小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所边疆小学的美丽景象。文章以“我”为视角,讲述了自己在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学中学习、成长的经历。文中通过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校园生活图景。
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适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设定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掌握生字词,如“坪坝”、“铜钟”、“招引”等,并能正确书写。
-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 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建议
1. 情境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校园图片、播放校园音乐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组读、指名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美感。
3. 合作探究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拓展延伸法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篇短文或画一幅画,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五、教学流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所学校?为什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精读理解(15分钟)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关键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4. 品读赏析(10分钟)
选取优美语句进行品读,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总结升华(5分钟)
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校园生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珍惜当下。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校园等作业。
六、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与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感悟中体会到校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