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劝学节选(1)课件(13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劝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背景介绍
《劝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著《荀子·劝学》篇中的开篇之作。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后天的学习和修养可以改变本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以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以及坚持的重要性,语言精炼,富有哲理。
三、字词讲解
| 文言词语 | 释义 | 例句 |
|----------|------|------|
| 博学 | 广泛地学习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参省 | 反省检查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须臾 | 片刻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跬步 | 半步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骐骥 | 奔跑的骏马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驽马 | 劣马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四、段落解析(节选)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温度却比水更低。
- 寓意:学习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后人可以超过前人,只要努力。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翻译: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校正就会变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打磨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并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
- 寓意:学习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第三段: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 寓意:实践与积累比空想更有价值,学习要注重方法和效率。
五、写作特色分析
1. 多用比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2. 排比句式: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增强语势,突出观点。
3. 对比手法:将“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六、课堂活动设计
1. 朗读比赛:分组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2. 小组讨论:围绕“学习的意义”展开讨论,分享个人体会。
3. 情景模拟:假设自己是荀子,写一篇劝学短文,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 推荐阅读:《荀子》其他篇章,如《修身》《礼论》等。
2. 联系现实:结合当代社会,谈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3. 写作练习:以“学习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
```
《劝学》节选(1)
——荀子
一、学习不可止
二、学习需反思
三、学习重方法
四、学习贵坚持
```
九、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前三段。
2. 完成课后练习题,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
3.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思想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古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十一、参考资料
- 《荀子》原文及注释
- 中小学语文教材
- 相关教学视频与课件资源
十二、附录:课文全文(节选)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结语:
《劝学》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关于人生、成长和奋斗的启示录。愿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学到坚持与努力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