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原文及翻译】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蔽日。时民多饥,食草木以活。太宗忧之,谓侍臣曰:“今岁荒,民无储粮,若不赈济,必有流亡。然蝗虫为害,百姓尤苦。”遂亲出宫,见蝗虫甚多,乃取而吞之,曰:“朕之过也,百姓何罪?愿以身代。”于是群臣皆惊,不敢言。
或问其故,太宗曰:“蝗虫食禾,人不得食,是天罚也。朕虽贵为天子,亦不能免。若不自责,何以安民?”自此,百姓感其德,蝗虫渐退,民得以生。
翻译:
贞观二年,京城遭遇严重干旱,蝗虫成灾,遮天蔽日。当时百姓生活困苦,只能靠吃草木维生。唐太宗对此十分忧虑,对身边的臣子说:“今年收成不好,百姓没有储备的粮食,如果不加以赈济,必然会有大量流离失所的人。但蝗虫带来的灾害,更让百姓痛苦。”
于是,唐太宗亲自走出宫殿,看到满地都是蝗虫,便亲手抓起一只,将其吞下,说道:“这是我的过错,百姓有什么罪呢?我愿意替他们承受这份灾祸。”群臣见状都感到震惊,不敢说话。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唐太宗回答:“蝗虫吃庄稼,百姓就没有饭吃,这是上天的惩罚。我虽然是皇帝,也不能逃避。如果我不自责,又怎么安抚百姓呢?”从此以后,百姓被他的仁德感动,蝗虫渐渐减少,百姓得以生存下来。
注释与背景:
“唐太宗吞蝗”这一故事出自《贞观政要》等史书,虽可能带有后世美化成分,但反映了唐太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担当精神和体恤百姓的态度。此事件也常被后人用来赞扬唐太宗的仁政与自律。
虽然历史上是否真有“吞蝗”之事尚存争议,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代君主与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儒家思想中“君为舟,民为水”的治国理念。唐太宗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其以身作则、关心民生的形象,在后世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