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教学实录(5页)】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月光下与母亲漫步时的情感变化。
2. 学习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亲情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中“走月亮”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写表达出的母子深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引入课题《走月亮》,并介绍作者吴然,简要说明本文是一篇描写母子情深的散文。
2. 初读感知(约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走月亮”指的是什么?
- 作者和母亲在月光下走了多久?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初步交流。
3. 精读分析(约20分钟)
(1)分段讲解课文,逐段分析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例如:
- “月光洒在小路上,我和妈妈手牵手走着。”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温馨氛围。
- “夜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自然之美。
- 第三段:“妈妈说,月亮是天上的眼睛,看着我们回家。”
- 探讨“月亮”的象征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母子情感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和赏析。
4. 合作探究(约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为什么作者选择在月光下与母亲一起走?
- 文中哪些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
- 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5. 拓展延伸(约5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月光下与亲人漫步的情景,并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走月亮”不仅是身体上的行走,更是心灵的旅程。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尝试仿写一句。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与父母或亲人一起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突出重点。